書籍-被討厭的勇氣,心得讀後感分享,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,勇敢做自己得到自由

151219六書籍-被討厭的勇氣-縮圖

在誠品書店一上架就看到這本暢銷書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超過40刷,買回家閱讀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哲學書,作者利用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思想,並用年輕人與哲學家反覆對話,來解答大家對於人生?對於自由?對於討厭?用談話又幽默簡單的方式,並運用在生活上,讓我們活著有了勇氣,勇敢的面對每一天。

151219六書籍-被討厭的勇氣-縮圖

被討厭的勇氣」書本下標題很聳動,想必很多人跟萍子一樣,當下想要把這本書買回家,也需要點勇氣,害怕被討厭的勇氣而有所下標籤,更擔心會不會因為買這書…等等負面觀點,若你也是這樣的心理感受,鼓起勇氣,不猶豫地買回家就對了,這真的是本值得。好好閱讀的好書。

 

我們存在群眾世界,自小被灌輸要好好跟人相處,要好好的努力生活,要融入團體,努力的迎合討好別人,就是不想被孤立,不想被人討厭,活的不像自己,剛好人生非你所願,非你所期望,哪怕你認真地對待,掏心掏費地討好他人,現實終究殘酷,不被喜歡就是不被喜歡,被他人討厭就是討厭,有時沒有理由,那這樣?人生?又能如何不被人討厭?繼續迎合?

 

一般哲學書寫的艱澀無趣,看了總是覺得許多大道理,離生活很遙遠感覺,這本「被討厭的勇氣」簡單易懂,讓萍子喜歡的是書中以年輕人吐嘲哲學家的對話方式,講敘了許多人生道理,還有讓人想了解人生真實義,用對話方式,宛如像是說話跟聊故事般輕鬆,並不是用老師與學生的授課傳續的難以下嚥的說法,把模糊、難以了解一一解釋清楚。

 

 

書中從開端,先分享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,包含生在哪個國家、哪個世代、哪個家庭,這些都不是自己可選擇的,但是這些卻影響每個人非常大,人就會想若是我生在哪個哪家庭就好,哪個哪個環境,這些問題拉出書中哲學家提到阿德勒思想目的論」觀點,人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目的,。

 

並舉例:一個人小時候受虐或父母離異,怎麼可能不會影響到他接下來的人生?問題拉出這話題性,哲學家卻說那是因為我們都「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因為我們害怕改變,害怕失敗,所以在內心或潛意識中安撫自己,所以我們都會因為過去的因果,合理化,現在會這樣都是因為我小時候怎樣,是因為我過去被別人怎欺負、怎討厭,這些觀點去把現在懦弱的自己給合理化後,繼續躲在羽翼下安慰自己一直以來不敢面對的缺陷。

 

以「目的論」來說,是因為有了不想改變的目的因而感到不幸。但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情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」,哲學家的這段話激勵萍子,喜歡這樣觀點,只是有跨出一步的勇氣,不要被過去所框架住,也不要安於現在,要在「當下」,自己的人生,自己來決定。

 

被討厭的勇氣」其實最主要告訴我們,要勇敢做自己,才能得到自由,你才能不被拘束。 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也就是得不到自由。

 

當然想要勇敢做自己,就要了解書中提到的「課題的分離」問題,「課題的分離」舉個例,如:「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牠喝水。」將馬牽到水邊,是我們的「課題」,要不要喝水,是馬的「課題」。以此概念再回到上一段,意思就是,我們怎麼做,是自己的選擇,別人要認同或討厭,是別人的選擇。

 

人都不想被討厭,當100個人中,有1個人討厭你,恨你入骨,你會在乎、很在意那個討厭你的人,不斷苦惱自己到底做了什麼要討厭你,卻忽略了其它99個人喜歡你的人,一直沈溺在那個討厭你的人觀點上,人就是這樣,接著你為了被喜歡而改變自己,其實是對自己,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,這是一種不「真」的心態。

 

簡單整理下列書中觀點:。

1.經驗的意義由自己決定:

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
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事,你賦予它的意義,就決定了你的現在。

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
只要你一直活在「如果怎麼樣的話…..」的可能性之中,就不可能改變。

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。

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?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,變得不喜歡自己?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。

 

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。

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

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
朋友人數的多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。

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「橫向關係」(非上對下)。在意識上是對等的,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,坦坦蕩蕩不退縮。

 

2.課題:

我們必須站在「這是誰的課題?」的觀點,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。

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,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,

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。

世上的父母的確常常說「這是為你著想」這句話。但是很明顯的,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,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,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欲等所採取的行動。也就是說,不是「為了你」,而是「為了我」。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,才會有反彈的舉動。

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,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。

關於自己的人生,你所能做的只有「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」。另一方面,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,這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的。

 

3.真正的自由:

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;也就是,得不到自由。

 

4.活在當下:

所謂的人生,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,跳著的每一個瞬間,成為一連串的剎那。

過去發生了什麼事,和「當下」一點關係也沒有;而未來會如何,也不是「當下」要考慮的問題。

 

 

看了萍子分享整理這麼多,趕快來閱讀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吧,書頁上也特別寫上一段小小的話語: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(不怕)被別人討厭。」「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」阿德勒學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,割捨別人的認同是一個人獲得自由重大的功課。  

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;也就是,得不到自由,想要活得自由,就是不要活在他人眼裡。如果你得到的「討厭」愈多,不用傷心,可能僅僅代表你比別人活得「自由」。

 

延伸閱讀書籍:當下的力量、當和尚遇到讚石、一個新世界。

★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全新經典,終於誕生!

★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,連續300天長踞暢銷榜,街頭巷尾人手一冊!

★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,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!

★獲選《經理人》雜誌2014年4月商管選書。

★戴爾.卡內基:「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!」

★與佛洛依德、榮格齊名,並稱「心理學三巨頭」。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,更堪稱自我啟發之父!

 

作者簡介:

岸見一郎。哲學家。1956年生於京都,居於京都。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,進入大學後,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,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。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。除了專攻哲學(西洋古代哲學,尤其是柏拉圖哲學)外,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。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、演講,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「年輕人」心理諮商,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。

古賀史健。自由撰稿人。1973年生。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,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,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。所撰寫的訪談稿,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。

 

萍子本身是設計師,也是美食旅遊、生活部落客,愛吃愛玩愛過生活,人身苦短,感恩活著每一天。blog寫作數十年,想分享給更多的人,榮獲輕旅行駐站玩家、ETtoday旅遊雲駐站部落客、食尚玩家駐站作家,日本觀光處、泰國、菲律賓觀光局等邀約旅遊部落客達人、2011-2016年台北國際旅展 榮譽公民記者、孤獨星球BBC PLanet購買台灣圖庫照片 攝影師代表推薦,歡迎邀約洽詢。

聯繫信箱:[email protected]

加入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pssmile/

歡迎一起加入吃喝玩樂的有限人生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2 comments Add yours
  1.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基於阿德勒心理學,藉由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對話,探討人生的目標、如何得到幸福,對於人生觀,會帶來極劇烈的顛覆性的啟發。

    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的人,瞬間就能得到幸福!

    1. 萍子覺得這本書,很值得推薦,近年來,現代生活的人,大多不敢講真話,都客客氣氣講場面話,就是避免被討厭,關係到存活,也因這本書,更讓我們直接面對自己,勇敢坦然面對,更因這本書,重新思考什麼是該說的話,該面對的勇氣、觀點。感謝分享您的心得~

發佈留言